新闻动态 NEWS

我院成功开展EBER(ISH)原位杂交3例

2022-06-16 566
分享到:

近日,大竹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在达州范围内率先成功开展了EBER(ISH)原位杂交3例,其中阳性两例(病例1、鼻咽癌;病例2、EBV相关性伴淋巴间质胃癌),阴性1例(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)。

image.png

EBER原位杂交技术(ISH)是检测组织和肿瘤中EB病毒感染细胞的理想方法和“金标准”。根据 EBER 的特有序列设计的 EBER 单链 DNA 探针能特异地与 EBER 靶序列互补、杂交,从而检测 EB 病毒是否存在。而EB病毒(EBV),又称为人疱疹病毒4型( HHV-4),在人群中分布广泛,约95%的世界成年人口处于EB病毒的无症状终身感染状态,而且EB病毒感染与越来越多的人类恶性肿瘤有关。依据国际癌症研究署对致癌因子的分类标准,EBV 被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,常见的有伯基特淋巴瘤、鼻咽癌、霍奇金淋巴瘤、鼻T/NK淋巴瘤、胃癌等。

EB病毒原位杂交的意义在于:

1、EBV感染疾病的感染阶段分期,分清是EBV的潜伏感染还是EBV感染导致的疾病状态。

2、鉴别是否是非肿瘤性疾病,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、EB病毒相关的嗜血组织细胞综合症和老年性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等。

3、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,如HIV感染相关淋巴瘤、Burkitt淋巴瘤、霍奇金淋巴瘤、鼻型NK/T淋巴瘤、鼻咽癌和淋巴上皮癌等。

4、以EBV作为生物标记物诊断和评估肿瘤扩散及治疗监测。如EB病毒相关性胃癌(EBVaGC)是一种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胃癌分型,EBVaGC患者的预后好于非EBVaGC患者,同时更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。所以EB病毒的检查对EBVaGC的诊断、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。

因此,EBER(ISH)原位杂交技术的开展,将有助于为相关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,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。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,也标志着大竹县人民医院病理检验技术的提升与进步,将助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走上新的台阶,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。